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平顶山 > 正文
高春林|李渡口笔记
2023-03-14 09:21:43 来源: 凤凰网
关注河南热线

李渡口笔记

高春林

01


(资料图片)

蓝河,似是从北方渺渺而来,而后在村西的寨门外停泊——泊出一个水泊码头。站在寨墙上,看那蜿蜒而来的河流泊就的一湖碧水,或可想象一下历史的蜃景——雾锁远山,行船如梭……每一只启航的船皆是时间长河的浪花。夜幕下,点点星光悄然照临登岸的远航人,他们暂且结束了旅途的日月之行,踏上码头,匆匆地走进这个渡口村寨,有一种归梦般的迷离之感。在我的想象里,这是一个迷离的时刻。历史之痕,时间之魂。于是,我在诗中写到:“一个水泊码头,也即时间之岸。”

蓝河是郏县的三大河流之一——汝河浩荡流长,青龙河以清澈之水注入城池,蓝河来自大禹之都。《水经注》记载,“蓝水出阳翟县重岭山”,大致是发源于禹州市文殊镇,穿过安良以北的山系,及至李渡口已然平川,有大水泱泱之阔。历史上,李渡口和中原大地上所有的农耕村落一样,土墙灰瓦,逐水而居,人们开荒掘食,生生不息。相传,这个村落的神奇在于建造在龟背之上,并有“五龙缠龟”之说。一个神秘的地理传说,契合了中国古文化中趋吉避害的精神向往。

这个小小村庄按照当地人最早的叫法叫作“列埠口”,这也是早期的先民们地方口音的一个明证。整个村庄,东列黄冈,西邻蓝河,据说,明洪武年间依河建起了一个渡口码头,史称蓝河码头。后来,一个迄今闻名的国际商道——万里茶道途经这里,茶船停驻成埠。万里茶道是一条中俄茶叶之路,贯通南北——南起武夷山,途径大半个中国、以及蒙古国,抵达俄罗斯恰克图,在清朝,尤其自咸丰时日益兴盛。无论怎么说,蓝河悠悠,绿水长流,一个水道围拢的村寨,开启了李渡口商运、交易、客居的码头繁华。

蓝河渡口

02

建筑是凝固的时间。而时间长河中每一处的建筑都在记录着人类过往、兴衰的表情和姿态。河南一带大大小小的村子几乎都有一个历史,皆可称“古村落”,一些共同的建筑元素,譬如石墙、棚门石、把石,尤其是铺门石以及所衍生的寓意门厅显贵的“丈石”,石头建筑构成了不同的村庄石语,甚至很多村庄有石头筑起的寨墙。李渡口就是一个这样的所在,不同的是一条漕运泊于寨外,多出了一个码头,这也意味着多出了一种来自四方、山水朝供的水运繁华。

当时间里的喧嚣褪去,岁月变迁,铅华洗尽,那些石头与古砖、灰瓦所解构的楼宅庭院,归位于一种朴素的风景给人以回味和追问,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时间之流长,万物之灵韵。我的下意识里对这种朴素的古典美心生情愫。一棵百年老榆树,一条青砖墙面的老街,让我有一种归来般的恍惚感。这种感觉是奇特而悠远的,使我感到这样的造访或曰行走带来的一次身心安宁。

一个长满青青草色的院子,叫作李义仁故居。在这个房上长着瓦松,门前长着古树的庭院——说是一个庭院已然不见院墙,一所砖石筑起的房舍,门前那个一丈多的铺门石,虽有断裂和风化之痕,但依然固存显赫的气势。一个有着“丈石”的庭院是稀罕的,那是隐喻,是一种家族势力的象征,甚至是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。李义仁就是具有这种人格而被后人所记起吧。据载,李义仁是清乾隆年间的一个监生,一个再小不过的小吏,当时黄河决口,他受命治水患于郏县段,日夜苦干,大功告成,授皇封车辇——“天下第一监生”。具体的细节、以及劳苦已不得而知,而久远的时间里,村庄还记着这一段历史。他们的记忆里深藏着敬畏,和看不见的骄傲。在这里,历史的时间有着太多的飘忽不定,而石头或者说古老的建筑在说话,并带来蔚然的天地之气。

在一个叫作水一方居的院子,我看到了中原建筑中带有“卍”图形的石雕窗户,内心小有震动,这种带有“卍”图样的石雕建筑在河南村庄或是少见。这是佛教的一个吉祥标志,起源于古印度宗教,在传说中有金光,如来佛胸前就带有卐符号。一说太阳或火的象征。唐玄奘、鸠摩罗什将其译作“德”,意味吉祥以及一些善果缘于德。菩提流支则译作“万”,在说万物吉祥而有永恒。武则天长寿二年(693),将其定为“万”来读,即“吉祥万德之所集”。这在古代用在窗户上,便有了“万字窗”之说。在这个古老的庭院里,在一个石雕的万子窗前,光透过树梢晃动的叶子散落而来,一个院子似乎瞬间澄明起来。在这样一个含着“吉祥、妙善、和谐”的一念之间,我不禁合掌而立,想着人之所行内心柔软、所向皆光明。

03

一个雨天,我在李渡口街道慢步,雨水淋漓地下在石板路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,仿佛是在打破村庄过于谦逊的安静。我走进一个古老的院子,一个独立的三间架构的房屋,在雨中颇有几分遗世独立的味道。在门前屋檐下有一席空地,屋门吱呀一声打开了,一个老者从屋里走来,说“屋里坐吧。”我连忙拱手“不了,借你的地儿躲会雨。”他笑说“哪呀,大家的地儿。”我问这屋有名字不?回答是:明代,官家的。我仰望上方,见“德产百禄”的雕刻文字。

在明代,官邸都有着精美而优雅的装饰、色彩,归正的院子、楼宇、厢房、景山,一应俱全,尤其是明中期建筑结构严谨,且有等级规制,比如一般官员言厅三间七架;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,禁用斗栱、彩色……而这个房舍看上去颇有明代的建筑风格,一个标识牌上标记着:官宅屋。院墙已消失,阔大的空地上一个孤立的房屋似有无限的苍凉之感。

这是一个时间深处的建筑,立柱、栋梁,以及构造,使我想到明代建筑的隐喻之词——

栋梁之材。我不由仰望屋顶——柱子上边是一个抖拱,柱子顶着大梁,大梁撑着栋椽……栋梁,就是这样撑起一个房屋、大厦。这是一个伟大的词,《庄子·人间世》中“夫仰而视其细枝,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。”引喻为国家倚重之人。杜甫有诗“天路牵骐骥,云台引栋梁。”译为:“仁心厚德,是走向通天大道的骐骥,是云台重用的栋梁。”苏轼也有诗曰:“徐君郁郁㵎底松,陈君落落堂上栋。”杜甫诗是对“栋梁”致远而任重的艳羡与喟叹,苏轼则是怜惜之意并多出了醒示和告诫。

墙倒屋在。通俗的说法“墙倒屋不塌”。这是建筑的艺术,有人说,建筑是一种生命的再造。我第一次感受到在这样的村庄,一种木质建筑体系的魅力——平衡、稳固与坚定。我曾有过震撼,说是丽江的一次地震,在那个自然带来的灾难中,现代钢筋水泥铸就的房屋坍塌了,古街上的老建筑却神奇地矗立着。我也看过河南偃师兴福寺那个独特的木质庙宇,几乎就是研究豫西佛教建筑的一个标本。还有河南临颍的洪山庙,十六根立柱,重梁起架,属于典型的“墙倒屋不塌式”建筑。这种文物遗存,据说在乡村罕见。而在李渡口,一个题作“德产百禄”的明代屋宇屹立在这天地一隅,经风霜雨雪几百年,构成了一个恒久的存在,似乎在讲述着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美和生命力——历史在风雨中飘摇,而建筑在风雨中独立。

一席之地。原意是能放下一领席的地方。据说,明太祖出身贫民,提倡建房时要屋檐宽敞,雨雪天路过的穷人能有一席容身之地。看来,人间寒暑,尽在人心。明代有《寻亲记·相逢》,词曰:“单身又无行李,但得一席之地,便可安身。”对许多人来说,有一席之地足矣!其实,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,这是人们生息的根本。这样说着便想起《中国说唱巅峰对决》中以“一席之地”名之的歌曲,几个歌手演绎的摇滚是够嗨的,有一句歌词是:“为了一席之地/我们彼此间撞得头破血流/没有时间去愈合伤口……”或可说唱出了当代人的一个生存现状。此刻,在一个明代的屋檐下,我还是在乎建筑的寓意,一个人不是说自己要有一席之地,更重要是给人留有一席之地。这或许是圣诗式的气质。我在一首诗中写到——

将门前一席之地留给亟需要的人——

不管风雨中的路人,还是流浪的乞儿,

意义在于建筑里有我们的圣诗。

04

李泽之是惬意的。在为自家山墙做出那个叫歇山花的浮雕图案时,他一定是看了很久,一定是兴奋不已。作为一个秀才,长时间里内心都有一个欣欣向荣的梦境,并为这个梦境去行走,甚至奔波一生。我想,这个山花就是他梦境的一次描绘和讲述。李泽之没有想到的是,山花竟然烂漫了几百年,之后还被称为“中原第一花”。

记得小时候,家里盖房子,我在山墙头的滴水檐下作过一种花绘,当时什么也不懂但依稀记下了房子上的彩绘,知道了什么是山花。现在建筑中的山花统指:传统建筑中歇山式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墙面那个浮雕绘图。我在李泽之的宅院,看这些山花,心生疑问:历经风雨几百年,这些山花依然完整而鲜亮?这里的山花有着水花的幻影——一些造型看上去皆是白色浪花幻化而成?

忽然想起这原是个水寨。希腊哲人泰勒斯说:水是万物的本源,“水生万物,万物复归于水。”对于李渡口人来说,水是他们的福祉,这个山花以水花为造型在预示这里有一条母亲般的河流——蓝河,这里是一个水色世界。重要的是人们在祈愿一个世界万物滋长,源远流长。在中国,水也是德的象征,老子说“上善若水”,“水有七德”。由德而生“百禄”一直就是这个村庄崇尚的一个传统,在这里,水花的幻影也即影像着吉祥、厚德的续延……。村人说,这些山花都是水洗过的,我一时有些迷蒙,什么叫水洗过的?原来是说山花皆水洗的材质——水中沉淀的石灰,辅以水熬的上等糯米磨成的粉浆,然后浮雕出的山花,即可一任风雨而不变形色,历久弥新。

如此说着,不由对那山花多看了几眼。在李渡口,每一个山花构图各异,但都蕴含一种市井繁华的人间况味。你看那麒麟与凤凰呈祥而动,麋鹿、双鱼、莲花、牡丹,还有寿桃、如意等图案融入一体,浑然成趣,且各有寓意。她们构造了一个象征的世界,也几乎汇集了人类的一个个梦想。如此看,山花是什么?就是一个祥瑞图。一个光明般的图谱,悬浮在山脊之上,寓意着祥瑞在昭示着世界,也在寤寐之间照拂着一个家族以及行走的旅人。

郏县李渡口

05

终于可以坐在一个茶院喝茶了,在长时间的漫游之后。

这是李渡口的茶院。我们围炉夜话,一种叫白毫银针的茶在煮制中汤色透亮诱人,第一煮呈澄黄色,第二次煮见琥珀色,到第三次煮浮时呈胭脂红。入口温润香醇,这是一种很浅的香,清浅荷香那种……茶主人看我有所寻味,便问:茶还行吧?我说:“通透。有老白茶的沉味,”在这里喝到福鼎白茶,也算恰逢其时,福建是万里茶道的源头,这里是万里茶道的节点,心想,隔着时空也算是对上了。白茶有一年为茶、三年为药、七年为宝之说,一个茶道遗存的码头村寨,该有个这样的茶院,该有这种来自源头的茶,我环顾四壁,还看到了武夷山的金骏眉、大红袍等。不由和茶主人聊起茶来。

她说:茶是因人而成。先前有码头繁华,这里多是盖碗茶,也叫市井茶。现在很少了,在成都、重庆的码头还有。我还是喜欢这种功夫茶,人家大作家周作人不是说了嘛,“清泉绿茶……同二三人共饮,得半日之闲,可抵十年的陈梦。”

我说:什么样的喝法都有味道,茶是神通八极之品嘛。你看蓝河书院,人来人往,游旅不断,适合一碗茶的时间。那里先前本来就是大生意人的地儿,有一碗茶的交易之说,谈成了换香茶,谈不成起身走人。你这里就不一样了,适合“轻煮时光慢煮茶”。不过在河南以至于北方,穷人不品茶,富人喝酒多,坐下来慢慢喝茶的人确实少啊。

我问:你这煮茶法煮出的是慢茶,用哪里的水?

她说:哪呀,不好意思,就是矿泉水。下次先生来,从前边的井里打水,给你们煮。

我说:现在有这矿泉水就是很好了呀。古人的道道儿多,说这煮茶,“山泉为上、河水次之、水井为下”。有一次我在老家还真用井水煮过一次茶,你猜咋么样?好茶不见好汤色,混沌状……能说什么呢?自然在消失,我们在茶水里找自然。

时间里有太多的悖论。李渡口的夜是沉寂的,仿佛历史的色彩与喧哗已经褪尽,一个茶院在流水与茶色里顾影着一段挥之不去的岁月流韵。我们沉浸在茶中,也如同沉浸在时间的深处,漫不经心地谈论着过往,以及一个村庄的记忆。

2023年2月

高春林,当代诗人、作家,写作有诗歌、评论、散文等。主要著作有诗集《夜的狐步舞》《时间的外遇》《漫游者》《神农山诗篇》等,和随笔集《此心安处》。有诗歌译介到国外。主编有诗歌选本《21世纪中国诗歌档案》。曾获第三届河南省文学奖、第二届(2017)十大好诗、诗东西诗歌奖等奖项。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

责任编辑:hN_1428